摩擦鼓是一种乐器,在非洲、亚洲、欧洲和南美洲都有发现,形式各异。它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欧洲,支持某些宗教和仪式活动。事实上,它与特定场合的祖传联系从那时起就保留在欧洲传统中。

建设

这种乐器由一层覆盖在音箱上的薄膜组成。播放器通过在薄膜上产生摩擦产生振动来产生声音。例如,音箱可能是一个壶或罐子。要发出声音,可以用手指直接摩擦薄膜。该仪器的另一种变体是用一根棍子或绳子连接到薄膜的中心,然后摩擦。绳的变化可能出现命名为“弦鼓”或“狮吼”。在另一种变体中,用一个蜡或松香绳固定在头部中心,取代了中间的棍子。

在比利时的佛兰德斯,一种叫做Rommelpot似乎与圣诞节有关。荷兰艺术家弗兰斯·哈尔斯(1580-1666)为这种乐器提供了清晰的说明。在意大利,它被称为拟声词puttiputi”或“puttipu,或作为caccavella”。在西班牙,桑梆巴,也有摩擦鼓,在节日喜庆时出现。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德国,那里的摩擦鼓存在于Reibtrommel,尽管它的旧名是Brummtopf(或咆哮锅)。在英国,这种乐器被称为寒鸦。像这样的变异和类似的Rommelpot仍然出现在匈牙利的民间音乐中。如今,管弦乐打击乐手们更熟悉这种乐器,称之为“狮吼”。在瓦雷什的《Hyperprism》(1924)和《Ionisation》(1934)的管弦乐作品中也有这样的表现。这里,名字"鼓d 'corde指的是它。

“旋转”鼓,是摩擦鼓的最后一个后代,据萨克斯说,可能是吼鼓的后代,由一个在绳子末端旋转的薄板组成。它仍然在原始文化中使用。这种乐器也以其德国名称存在Waldteufel,意思是“森林恶魔”。尽管它的名字是这样的,但它与寻欢作乐密切相关,是作为儿童的玩具而存在的。卡尔·奥尔夫在他的《仲夏夜之梦》(1939年、1944年和1952年)的配乐中包括了这种乐器。

更广为人知的摩擦鼓的变化

Cuica是摩擦鼓最广为人知的版本之一。它的身体通常使用金属、葫芦或合成材料。它的特点是一个由动物皮肤制成的头,直径通常为6到10英寸。一根细长的竹竿连接到鼓头的中间,并延伸到鼓的内部,与鼓头平行。

在肩带的帮助下,仪器放在一只手臂下,达到胸部高度。演奏时,表演者一只手用湿布擦拭鼓棒,另一只手用手指压在鼓皮上。通过改变头部的压力来改变音高。